建立 “线上 + 线下” 立体化监测网络。线上实时追踪美团、携程、抖音、小红书、微博等平台,利用舆情监测软件设置 “景区名称”“服务质量”“安全隐患” 等关键词;线下通过景区服务台意见簿、游客随机访谈、商户沟通会,收集游客真实反馈。
制定舆情风险等级标准,将舆情划分为一般(零星差评)、较大(单日 10 条以上差评)、重大(登上平台热搜或主流媒体报道)三个级别。一旦触发对应等级,立即启动相应响应程序,确保信息快速传递至决策层与执行部门。
一般舆情:客服部门 30 分钟内评论区回应,2 小时内联系涉事游客,协商解决方案;
较大舆情:成立由分管副总牵头,客服、营销、质检部门组成的专项小组,4 小时内发布初步声明,承诺调查处理;
重大舆情:景区总经理挂帅,联合公关、法务团队,6 小时内召开新闻发布会,表明态度。
对外回应遵循 “事实 + 态度 + 措施” 原则。例如面对 “景区卫生差” 投诉,回应:“经核查,因节假日游客激增导致保洁频次不足(事实),对此我们深表歉意(态度),现已增派 20 名保洁人员,并调整清洁流程(措施)。”
针对舆情暴露问题,制定整改方案并明确责任人与完成时限。如因 “排队时间长” 引发舆情,可增设快速通道、优化预约系统,并在 7 个工作日内将整改结果公示于景区官网、公众号。
开展 “服务提升月” 活动,通过邀请媒体采风、网红达人体验、推出限时优惠等方式,重新吸引游客关注;定期发布《游客反馈处理报告》,用数据与案例展现景区改进决心,逐步恢复游客信任。
建立培训机制,定期组织员工开展舆情应对模拟演练;设立专项预算,用于舆情监测软件采购、危机公关服务等支出;每季度对舆情管理工作进行复盘,优化预案流程,持续提升景区舆情应对能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