节假日游客扎堆时,某网红餐厅因 “菜单与结算价不符” 被曝光,短视频平台 “人均 200 元变 800 元” 的吐槽播放量破千万,大众点评差评率飙升至 65%。面对宰客质疑,这家餐厅没有沉默或推诿,而是用一套组合拳将危机转化为品牌信任重塑的契机。
国庆期间,外地游客李先生在社交平台发帖:“菜单标注波士顿龙虾 198 元 / 斤,结账时按 398 元算,服务员态度恶劣。” 帖子迅速引发共鸣,媒体跟进报道,“XX 餐厅宰客” 登上同城热搜。品牌声誉遭受重创,连带旗下其他门店客流量下降 30%。
推出 “放心消费” 系列 IP:每月举办 “价格透明日”,邀请顾客参与食材采购、定价讨论;
开发 “消费对比” 小程序:展示同品类菜品在不同门店、城市的价格区间,增强消费者信任感;
媒体合作曝光整改成果:联合本地电视台拍摄《餐厅整改日记》,展示后厨管理、员工培训全过程。
杜绝 “临时改价” 作秀,价格公示必须长期可查;
处理投诉时避免 “踢皮球”,责任人需直接面对消费者;
整改措施需持续执行,防止舆情反弹。
这场危机中,餐厅用 “看得见的诚意” 扭转局面:整改后复购率提升 45%,“明码标价” 成为新的品牌标签。在餐饮行业,直面问题、主动透明化,才是化解舆情的核心竞争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