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清除企查查不良信息

2025-09-30 11:21
企查查上的不良信息,如行政处罚、经营异常、司法纠纷记录等,会长期影响企业信用形象,很多企业都希望能彻底清除。但要注意,清除并非 “随意删除”,企查查作为第三方信息平台,数据严格同步自官方渠道,只有满足 “官方已撤销 / 修复、材料齐全、流程合规” 三个条件,才能通过正规途径清除,盲目相信 “第三方删帖” 只会踩坑,正确操作要遵循 “确认清除前提、准备完整材料、走官方申请流程” 的逻辑。
首先要明确清除的核心前提:企查查的不良信息源于官方平台,所以必须先让官方渠道撤销或修复该信息,企查查才会同步清除。比如经营异常记录,要先去市场监管部门申请移出经营异常名录,待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的记录消失后,才能向企查查申请清除;行政处罚记录,需先按《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》,向作出处罚的部门申请信用修复,拿到《信用修复确认通知书》,确保 “信用中国” 等官方平台已删除该处罚信息,再启动企查查的清除流程。若官方渠道仍有该不良信息,即使向企查查申请,也无法通过审核 —— 毕竟企查查的数据更新以官方为准,没有官方的 “清除信号”,平台不会擅自删除。比如某制造企业曾因 “环保轻微处罚” 在企查查留有记录,他们先完成整改并向环保部门申请信用修复,等 “信用中国” 上的处罚记录消失后,仅用 5 天就完成了企查查的清除申请。
接着要准备齐全清除所需的材料,这是申请通过的关键。不同类型的不良信息,所需材料不同,但核心都是 “证明官方已处理、信息可清除”。通用材料包括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(加盖公章)、《企查查不良信息清除申请书》(需注明企业全称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、不良信息类型、对应的官方处理结果、申请清除理由);针对具体类型,还需补充专项材料:经营异常记录需提供市场监管部门出具的《移出经营异常名录决定书》;行政处罚记录需提供《信用修复确认通知书》或作出处罚部门出具的 “处罚已履行完毕且同意修复” 的证明;司法纠纷记录需提供法院出具的《执行完毕裁定书》《和解协议书》(需双方签字盖章且法院备案)或 “案件已撤诉” 的裁定书。材料准备要注意两点:一是所有纸质材料需扫描成清晰的 PDF 格式,公章、签字要完整可见;二是若官方处理结果有公示截图(如 “信用中国” 修复成功的截图),也一并附上,能加快审核速度。曾有企业因材料不全,三次申请都被驳回,补充完整《移出经营异常名录决定书》后,第二次申请就顺利通过。
然后要通过企查查官方渠道提交申请,避免走 “野路子”。企查查有专门的 “信息纠错 / 清除” 入口,登录企业账号后,在 “企业中心 - 信息管理 - 不良信息处理” 中找到对应功能,按提示选择 “清除申请”,上传准备好的材料,填写联系人、联系方式(确保能及时沟通),提交后可在 “申请记录” 中查看进度。提交后要注意两点:一是保持电话畅通,企查查审核人员可能会电话核实材料的真实性,比如确认《信用修复确认通知书》是否为官方出具;二是若审核被驳回,会收到 “驳回原因” 通知,比如 “材料未加盖公章”“官方处理结果未查询到”,需按要求补正材料后重新提交,不要反复提交相同的不完整材料,以免影响审核效率。一般情况下,材料齐全的申请会在 3-7 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,审核通过后,企查查会在 24 小时内清除对应不良信息,企业可再次搜索确认。
最后必须警惕 “第三方删帖机构” 的骗局。这类机构常宣称 “不用官方处理,72 小时内直接清除”“内部关系快速通道”,实则全是诈骗 —— 企查查的信息清除有严格的审核机制,必须对接官方数据,没有任何 “内部通道”;且官方未处理的不良信息,即使花钱也无法清除,反而可能因提供虚假材料被企查查列入 “失信企业名单”,导致后续正常业务受影响。曾有企业轻信 “第三方”,支付 2 万元后不仅没清除信息,还因对方使用虚假材料申请,被企查查限制了企业账号功能,得不偿失。
清除企查查不良信息的核心是 “先解决官方问题,再走合规流程”。只要明确清除前提、备齐材料、通过官方渠道申请,绝大多数符合条件的不良信息都能顺利清除,企业无需焦虑,更不要触碰违规删帖的 “红线”,合规操作才能真正维护企业信用形象。

微信图片_20250407160057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