预防为主,关口前移:建立常态化舆情监测机制,加强风险排查与研判,提前识别潜在舆情隐患,制定应对策略,做到早发现、早预警、早处置。
快速响应,高效处置:明确舆情响应时限与流程,接到舆情预警后立即启动相应处置程序,迅速核实情况、研判等级,及时发布权威信息,有效引导舆论走向。
统一指挥,协同联动:建立分级分类的舆情应对指挥体系,明确各部门、各层级职责分工,加强内部协同及与外部监管机构、媒体、公众的沟通联动,形成处置合力。
依法合规,客观公正:舆情处置工作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,以事实为依据,客观公正回应社会关切,维护公众知情权与机构合法权益。
持续改进,动态优化:定期对舆情处置案例进行复盘总结,分析问题与不足,及时修订完善预案内容、优化处置流程,提升舆情应对能力。
组成:由机构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,分管公关、风控、业务等相关工作的高管担任副组长,各相关部门(办公室 / 公关部、风险管理部、合规部、业务管理部、信息技术部、客户服务部等)负责人为成员。
职责:审定舆情应对处置预案及相关管理制度;研究决定舆情应对处置工作中的重大事项,包括舆情等级认定、处置策略制定、重大信息发布等;统筹协调跨部门、跨层级的舆情处置工作,监督检查预案执行情况;对接上级监管机构及相关政府部门,汇报舆情处置进展。
组成:由办公室 / 公关部牵头,各相关部门指定专人作为成员,可根据舆情类型吸纳业务骨干、法律专家、外部公关顾问等加入。
职责:负责舆情日常监测、信息收集与报送;开展舆情研判,初步认定舆情等级并提出处置建议;执行领导小组决策,制定具体处置方案,开展舆情回应、信息发布、舆论引导等工作;协调内部资源,落实处置措施,跟踪舆情发展动态;负责舆情处置过程中的信息记录、材料归档及后续复盘总结。
办公室 / 公关部:作为舆情应对工作的牵头部门,负责舆情统筹协调、对外沟通联络、信息发布、媒体关系维护、舆论引导等工作;牵头预案的修订与培训。
风险管理部:负责舆情风险的识别、评估与预警,参与舆情等级研判,提供风险处置专业支持,跟踪舆情风险变化情况。
合规部:对舆情处置方案及回应内容进行合规性审查,确保符合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,提供法律支持。
业务管理部:针对业务相关舆情,负责核实具体业务情况,提供专业解读与说明材料,制定并落实业务层面的整改或应对措施。
信息技术部:保障舆情监测系统、信息发布平台等技术设施的正常运行,协助追溯网络舆情源头,配合开展网络舆情管控相关工作。
客户服务部:负责收集客户反馈的舆情信息,及时回应客户关切,配合开展客户安抚工作,提供客户诉求相关数据支持。
分支机构:负责本区域内舆情的初步监测、信息上报,执行总部制定的处置方案,开展属地化沟通协调与舆论引导工作。
监测范围:覆盖传统媒体(报纸、杂志、电视、广播等);网络媒体(新闻网站、财经网站、行业门户网站等);社交媒体(微博、微信公众号、抖音、快手、小红书、知乎、豆瓣等);自媒体(个人博客、论坛、贴吧、短视频账号等);以及客户投诉渠道(客服热线、线上投诉平台、意见箱等)、监管机构通报、行业传闻等。
监测内容:涉及机构名称、简称、品牌标识、高管人员、核心业务、产品服务、合作伙伴、监管动态、突发事件等关键信息的相关报道、评论、留言、投诉、传闻等,重点监测负面信息及潜在风险隐患信息。
人工监测:安排专人每日对重点媒体及平台进行巡检,收集相关舆情信息;建立客户反馈与员工信息上报机制,鼓励员工及时报送发现的舆情线索。
技术监测:引入专业舆情监测系统,设置关键词(机构相关、业务相关、风险相关等)与监测规则,实现对全渠道舆情信息的自动抓取、识别、分类与预警;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,对舆情传播态势、情感倾向、影响力等进行实时分析。
一般舆情(Ⅲ 级):舆情信息传播范围较窄,仅在局部小众渠道出现;传播量较小,相关报道、评论数量少;情感倾向以中性或正面为主,负面信息影响轻微;未引发公众关注及媒体跟进,对机构声誉、业务无明显影响。
较大舆情(Ⅱ 级):舆情信息在区域内或行业内相关媒体、社交平台传播;传播量中等,出现一定数量的转载、评论;负面信息占比上升,引发部分公众及行业关注;对机构局部声誉、个别业务可能产生一定影响,存在进一步扩散风险。
重大舆情(Ⅰ 级):舆情信息在全国性主流媒体、大型网络平台、社交媒体广泛传播;传播量巨大,短时间内出现大量转载、评论、热议,形成舆论焦点;负面信息占绝对主导,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,甚至出现媒体深度追踪报道;对机构整体声誉、核心业务、客户信任度造成严重影响,可能引发监管介入、客户流失、市场波动等连锁反应。
信息报送:监测人员发现舆情信息后,立即核实信息真实性与基本情况,填写《舆情监测信息报送表》,内容包括舆情主题、来源渠道、发布时间、传播情况、核心内容、情感倾向、初步研判结果等,按等级报送至工作小组及领导小组。
预警启动:工作小组接到报送信息后,1 小时内完成初步研判,对一般舆情(Ⅲ 级)进行内部通报预警;对较大舆情(Ⅱ 级),2 小时内上报领导小组,启动部门级预警;对重大舆情(Ⅰ 级),30 分钟内上报领导小组,立即启动机构级紧急预警。
预警方式:一般舆情采用内部邮件、工作群通报;较大及重大舆情采用紧急会议、电话快报、书面报告等方式,确保相关人员第一时间获取预警信息。
信息核实与确认:工作小组牵头,联合相关业务部门在 2 个工作日内完成舆情信息的核实工作,明确信息真实性、涉及主体、核心问题等。
内部回应与处置:对于正面舆情,由公关部协调进行宣传推广,扩大积极影响;对于中性或轻微负面舆情,由相关业务部门或客服部门直接回应当事人,澄清误解、解决问题,工作小组跟踪处置结果。
动态监测与归档:持续监测舆情变化,确认舆情平稳后终止监测,将相关材料(监测记录、处置情况、结果反馈等)归档留存。
应急响应启动:工作小组接到预警后,立即启动部门级应急响应,召开紧急会议,明确分工,开展处置工作,并向领导小组汇报初步情况。
深入核查与研判:联合相关部门在 1 个工作日内完成全面核查,形成《舆情核查报告》,详细说明舆情背景、事实真相、涉及范围、影响程度等,重新校验舆情等级,提出处置建议。
制定处置方案:工作小组根据核查结果及领导小组意见,制定《舆情处置方案》,明确回应口径、传播渠道、责任分工、时间节点等内容,报领导小组审批后执行。
舆情回应与引导:按照方案及时通过官方网站、微信公众号、行业媒体等渠道发布回应信息,澄清事实、解答疑问;安排专人跟踪舆情评论,对不实信息进行有理有据反驳,引导舆论走向;针对重点关注人群、核心传播渠道开展定向沟通。
过程跟踪与调整:实时监测舆情传播态势与公众反馈,每 24 小时形成《舆情进展报告》报送领导小组,根据舆情变化及时调整处置策略与回应内容。
舆情平息与总结:待舆情传播量大幅下降、负面声音基本消除后,终止应急响应,工作小组在 3 个工作日内完成处置总结,形成《舆情处置复盘报告》,归档相关材料。
紧急启动响应:接到预警后,立即启动机构级应急响应,领导小组第一时间召开紧急会议,统筹指挥处置工作,工作小组全员进入应急状态。
快速核查与研判:成立专项核查小组,在 6 小时内完成初步核查,24 小时内形成详细《舆情核查与研判报告》,明确舆情核心问题、根源、影响范围及发展趋势,精准认定等级。
制定核心策略:领导小组基于研判结果,快速确定核心处置策略,包括是否暂停相关业务、是否启动客户安抚机制、是否申请监管指导等重大决策,工作小组据此细化形成具体处置方案。
权威信息发布:按照 “黄金 4 小时” 原则,优先通过全国性主流媒体、官方权威平台发布第一份回应声明,表明机构态度与处置决心;后续根据核查进展,分阶段发布详细信息,保持信息发布的及时性、连续性与权威性。
多维度协同处置:内部协调各部门落实业务整改、客户赔付、员工动员等措施;外部对接监管机构,及时汇报处置进展,争取指导支持;主动与主流媒体沟通,提供权威信息,争取客观报道;安排专业团队开展舆情引导,针对舆论焦点进行深度解读,化解公众疑虑。
实时监测与攻坚:舆情监测系统 24 小时不间断运行,每 6 小时形成《舆情动态快报》报送领导小组,针对舆情峰值、关键争议点开展专项攻坚,及时处置恶意炒作、虚假信息等问题。
后续跟进与修复:舆情平息后,持续跟踪公众反馈及潜在影响,开展声誉修复工作,如发布正面宣传内容、举办客户沟通会等;领导小组组织全面复盘,分析处置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,形成专项复盘报告。
回应主体:一般舆情由相关业务部门或客服部门作为回应主体;较大舆情由工作小组或公关部作为回应主体;重大舆情由机构高管或指定新闻发言人作为回应主体,重要信息发布需经领导小组审定。
回应口径:回应口径需经合规部审查、工作小组复核,重大舆情口径报领导小组审批。口径内容应明确事实真相、机构立场、处置措施、进展情况、后续安排等,避免模糊表述、前后矛盾,对暂不能明确的问题,需说明原因及后续核实反馈时间。
发布渠道:根据舆情传播范围与目标受众,选择官方网站、官方微信公众号、微博、抖音等自有平台;主流新闻网站、财经媒体等合作媒体;新闻发布会、通气会、专访等线下场合;以及监管机构指定发布渠道等。
发布方式:包括发布声明、情况通报、新闻稿、FAQ(常见问题解答);举办新闻发布会、媒体通气会;接受媒体专访、回应记者问询;在社交平台开展互动解读、直播答疑等。
人员保障:建立舆情应对专业人才队伍,明确固定人员负责日常监测与处置工作;定期开展培训(法律法规、舆情研判、回应技巧、媒体沟通等)与应急演练(模拟不同等级、不同类型舆情处置),提升人员专业能力。
技术保障:投入专项资金维护与升级舆情监测系统,确保系统稳定运行、监测全面精准;搭建官方信息发布平台,保障信息发布渠道畅通;配备必要的通讯设备,确保应急状态下信息传递及时。
经费保障:设立舆情应对专项经费,用于舆情监测系统采购与维护、外部顾问聘请、媒体沟通、宣传推广、应急演练等工作,保障舆情处置各项措施顺利实施。
资源保障:建立外部资源库,包括合作媒体、公关公司、法律专家、行业顾问等,确保在重大舆情处置时能快速获取专业支持;加强与监管机构、政府部门、行业协会的常态化沟通,建立良好协作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