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准定位负面信息
先通过企查查 “企业风险” 板块,逐一梳理负面内容类型:包括行政处罚、司法纠纷、经营异常、用户投诉、媒体负面报道等,记录每条信息的发布时间、来源(如市场监管局、法院、第三方投诉平台)、涉及金额 / 影响范围。
同步排查同类平台(天眼查、爱企查等)是否存在相同信息,避免遗漏跨平台扩散风险。
评估风险等级
按 “影响程度” 分级:
高风险:涉及食品安全、安全生产、偷税漏税等重大违规,或标的额超百万的司法纠纷,可能直接影响合作、融资;
中风险:一般行政处罚(如广告违规)、小额合同纠纷,短期内对经营有轻微影响;
低风险:过时信息(如已注销的分支机构异常记录)、不实传言(无官方来源的投诉)。
优先解决实质问题
若未整改:立即启动内部整改,如缴纳罚款、完善合规制度、与纠纷方协商和解,获取官方整改证明文件(如市场监管局的《整改完成通知书》、法院的《调解书》)。
若已整改:整理完整的整改材料(包括整改方案、执行记录、验收文件),作为后续沟通依据。
申请信息标注或更新
联系企查查官方(通过 “企业服务 - 异议处理” 通道),提交整改证明 + 企业说明函,申请在负面信息旁标注 “已整改”“已和解” 等补充说明,降低用户误解。
若信息涉及司法案件,可凭法院的《结案通知书》,申请将 “未结案” 状态更新为 “已结案”,减少风险提示权重。
收集举证材料
不实投诉:收集投诉人身份虚假证明(如非企业客户的投诉)、聊天记录 / 合同等反驳证据;
信息冒用:提供市场监管局出具的《企业信息异议证明》、公安机关的立案回执(若涉及伪造公章);
过期记录:提供已注销分支机构的《准予注销登记通知书》、已解除经营异常的《移出决定书》。
走官方申诉流程
企查查申诉:通过平台 “异议申诉” 入口提交材料,注明 “要求删除 / 更正不实信息”,并附清晰的证据说明(如 “附件 1 为市场监管局证明,显示该异常记录已于 2024 年 3 月解除,属于信息未更新”);
源头申诉:若信息来自第三方平台(如黑猫投诉、裁判文书网),需先联系源头平台删除 / 更正,再同步告知企查查更新(企查查通常会依据源头信息调整)。
注意:避免轻信 “付费删帖” 中介,此类操作涉嫌违法,且可能导致信息反复出现。
固定恶意证据
截图保存恶意投诉的相同话术、水军账号的关联信息(如同一 IP 发布的多条负面),向企查查提交《恶意舆情说明函》,申请平台介入核查。
若涉及诽谤,可向公安机关报案,获取《立案通知书》,同时联系企查查要求屏蔽侵权内容。
向利益相关方主动沟通
对合作方、投资者:通过邮件、会议等形式,说明负面信息的处理进展(如 “行政处罚已整改,相关记录已申请标注”),附上官方证明文件,减少合作顾虑。
对消费者:若涉及用户投诉,通过企业官网、公众号发布《情况说明》,公开整改措施和联系方式,展现负责任态度。
优化企业信息展示
完善企查查 “企业主页” 内容:上传最新的荣誉资质、社会责任报告、产品认证证书,通过正面信息稀释负面舆情的视觉权重。
定期更新企业动态(如合规培训、公益活动),提升用户对企业的正面认知。
建立长期舆情监测机制
安排专人每周查看企查查、社交媒体的企业相关信息,设置舆情预警(如通过企查查 “风险提醒” 功能,实时接收新负面通知);
内部建立 “舆情应急小组”,明确市场、法务、公关部门的职责,确保负面信息出现时能 12 小时内响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