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外伤害事件:优先救治受伤人员,由校医进行初步处理,同时联系 120 送医,留存现场证据(监控录像、目击者陈述),通知受伤学生家长并做好安抚。
疫情或公共卫生事件:立即隔离涉事人员,对相关区域消毒,配合疾控部门开展流调,暂停线下教学或调整教学模式,保障防疫物资(口罩、消毒液、体温计等)充足供应。
自然灾害(如地震、暴雨):按照疏散路线有序引导师生至安全区域,清点人数,检查校舍安全,必要时转移至临时安置点,联系家长确认学生接送事宜。
事件发生后 1 小时内,通过学校官网、官方公众号等渠道发布首份通报,说明事件基本情况(时间、地点、大致经过)、已采取的措施及下一步安排,避免信息真空导致谣言滋生。
随着事件进展,分阶段更新通报,公布调查结果、处理措施、责任认定等,用数据和事实回应公众关切(如 “截至 XX 时,受伤学生已全部得到救治,暂无生命危险”)。
针对家长群体,通过班级群、家长会等方式进行一对一沟通,解答疑问,传递学校的责任与担当,争取理解与支持。
对轻微谣言,在评论区、家长群等平台直接回应,附上证据(如监控截图、官方证明),澄清事实。
对传播范围广、影响恶劣的谣言,联系平台删除违规内容,同时发布正式声明,必要时通过公安部门追究造谣者责任。
联合教育部门、主流媒体发布权威解读,引导舆论聚焦事件解决而非情绪宣泄,避免舆情升级为社会事件。
每学期开展应急演练(如消防疏散、防踩踏、疫情处置),提升师生应急能力;
定期组织教职工培训,涵盖应急处置流程、舆情应对技巧、心理疏导方法等;
建立 “家校社” 协同机制,与家长委员会、社区、相关部门签订应急联动协议,形成处置合力。